码头吊机(如岸桥、门座吊、轮胎吊等)的操作直接影响作业效率、设备安全及货物完好性,操作人员在实际作业中可能因技能、环境或设备状态等因素出现各类操作问题。以下是常见操作问题及解决办法:
一、吊装精度不足(货物对位偏差)
常见问题表现:
集装箱吊具与集装箱角件对位不准,导致吊具无法顺利插入或碰撞集装箱;
散货抓斗抓取货物时偏离目标区域,造成漏料或洒落;
吊装圆柱形货物(如钢管、油罐)时因晃动导致难以精准放置。
原因分析:
操作人员对吊机操作杆(或手柄)控制不熟练,动作幅度过大;
起吊或变幅时速度过快,导致货物摆动幅度过大;
大风、地面不平(轮胎吊)等环境因素加剧货物晃动;
吊机视觉盲区(如岸桥驾驶室与集装箱的高度差)影响判断。
解决办法:
优化操作手法:
起吊初期缓慢提升,待货物离地10-30cm时停顿,确认吊绳垂直后再继续;
对位时采用“点动”操作(小幅度控制手柄),减少货物惯性晃动;
利用吊机“微动模式”(部分高端吊机具备),降低起升、变幅、旋转速度至正常速度的10%-30%。
应对环境干扰:
风速超过安全阈值(如岸桥通常≥10.8m/s)时,启用防风装置(如吊具扭锁锁紧、抓斗闭合),暂停作业;
轮胎吊在不平地面作业时,先调整支腿使机身水平,减少因倾斜导致的货物偏移。
辅助工具应用:
依赖吊机自带的对位辅助系统(如摄像头、激光定位仪),通过显示屏观察实时对位状态;
集装箱作业时,利用吊具上的导向板或指示灯判断偏差方向(红灯提示偏移,绿灯表示对准)。
二、操作动作不协调(导致设备冲击或货物晃动)
常见问题表现:
同时操作多个动作(如起升+旋转+变幅)时,吊机出现剧烈振动,甚至发出异响;
急停或突然反向操作时,货物因惯性大幅摆动,可能碰撞船体、码头设施或其他货物;
吊具下降时因速度控制不当,导致货物“砸箱”(集装箱)或“墩地”(散货)。
原因分析:
操作人员对多动作协同控制不熟练,未掌握“动作优先级”(如起升优先于变幅);
为追求效率盲目加快操作速度,忽略吊机“负载-速度”匹配关系(重载时需低速);
对吊机制动系统特性不熟悉,急停时未预留缓冲距离。
解决办法:
规范动作协同逻辑:
遵循“起升-变幅/旋转-下降”的顺序,避免起升与下降、旋转与反向旋转同时操作;
重载(超过额定载荷80%)时,禁止同时进行旋转和变幅动作,减少结构件受力冲击。
控制速度与制动:
货物离地后至目标高度前,保持中速运行;接近放置点时切换至低速,预留1-2米高度进行微调;
制动时提前预判,通过“点刹”逐步减速(尤其大臂旋转时),避免一次性急停。
强化负载感知:
时刻关注吊机载荷显示器,超过70%额定载荷时自动降低操作速度;
新手操作人员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“空载模拟练习”,熟悉多动作协同的手感。
三、货物吊装安全隐患(超载、斜拉、吊具失效)
常见问题表现:
无视超载限制器报警,强行吊装超过额定载荷的货物;
斜拉歪吊(吊绳与铅垂线夹角>5°),导致吊臂受力偏移或货物脱落;
吊具(如集装箱扭锁、抓斗闭合机构)未完全锁紧,起吊后货物坠落。
原因分析:
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,为赶工期违规操作;
对货物重量判断失误(如散货密度估算偏差);
未养成“吊装前检查”习惯,忽略吊具状态;
紧急情况下(如突遇暴雨)操作慌乱,省略安全步骤。
解决办法:
严格执行安全规程:
吊装前确认货物重量(查看货运单),严禁超过吊机当前幅度下的额定载荷(参考吊机载荷曲线图);
发现超载限制器报警时,立即停止起升,重新规划吊装方案(如分批次吊装、更换大吨位吊机)。
杜绝斜拉歪吊:
起吊前调整吊机位置,使吊点正对货物重心,确保吊绳垂直;
若货物因堆放倾斜无法垂直起吊,先人工调整货物姿态(如用撬棍、千斤顶),再进行吊装。
强化吊具检查:
集装箱作业:起吊前确认扭锁指示灯显示“锁紧”(绿色),并手动检查扭锁是否完全插入角件;
散货抓斗:抓取货物前测试抓斗闭合是否严密,发现漏料立即停机检修;
制定“吊装前30秒检查清单”:吊绳磨损、吊具连接、安全装置状态逐一确认。
四、应对突发情况操作失误(设备故障或紧急事件)
常见问题表现:
吊机突然停机(如液压系统失压、电机故障)时,操作人员未及时采取应急措施,导致货物悬停半空;
遭遇突发大风、雷击时,慌乱中误操作(如强行旋转吊臂),加剧设备风险;
货物碰撞人员或设施时,未第一时间按下“紧急停止按钮”。
原因分析:
操作人员未接受系统的应急操作培训,对紧急按钮位置、应急流程不熟悉;
心理素质不足,突发情况下判断失误;
未提前了解作业区域的应急避险路线和设备应急功能(如“应急下放”装置)。
解决办法:
强化应急操作培训:
熟记“紧急停止按钮”位置(通常在操作手柄旁、操作台面板及驾驶室门口),遇险时第一时间按下,切断所有动力;
掌握“无动力下放”操作(部分吊机具备手动泵):若液压系统失压,通过手动泵缓慢下放货物至安全区域。
制定突发情况预案:
大风天气:立即停止作业,将吊臂收回至最小幅度,吊具落地,启用锚定装置;
货物碰撞:若碰撞后货物未坠落,保持当前状态,通知地面人员撤离,再缓慢将货物放置安全区域;
火灾:按下急停按钮,使用驾驶室内灭火器初期扑救,同时拨打港口消防电话。
五、视野受限与沟通不畅(多机协同或复杂场景)
常见问题表现:
多台吊机在同一区域作业时,因视野盲区导致吊臂碰撞;
岸桥与集卡司机配合失误(如集卡未停稳就吊装),造成集装箱与卡车碰撞;
夜间或雾天作业时,因照明不足或能见度低,误判货物位置。
原因分析:
操作人员未严格遵循“作业区域划分”规则,擅自进入他人作业范围;
与地面人员(如指挥手、集卡司机)沟通依赖手势,信号误解或视线受阻;
照明设备损坏(如吊臂射灯、码头堆场灯)未及时报修。
解决办法:
规范协同作业流程:
作业前确认“作业半径”,多机之间保持至少5米安全距离;
配备对讲机(统一频道),吊装关键步骤(如“起吊”“落位”)通过语音确认,避免仅依赖手势;
复杂场景(如船舱内吊装)安排地面指挥手,利用“旗语+对讲机”双重引导。
改善视野条件:
定期清洁驾驶室玻璃、摄像头镜头,确保无污渍遮挡;
夜间作业时开启所有照明(吊具灯、臂架灯、堆场灯),确保货物及周围环境清晰可见;
雾天能见度低于50米时,暂停作业,待能见度改善后再进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