码头吊机在雨季面临雨水侵蚀、潮湿环境、能见度降低等问题,易引发设备故障、安全隐患,需从设备防护、操作规范、应急管理等多方面采取措施,具体如下:
一、设备基础与结构防护
检查与加固金属结构
雨季前全面检查吊机金属结构(如起重臂、塔身、支架等)的焊接点、螺栓连接部位,对松动的螺栓及时紧固,锈蚀部位除锈后涂刷防锈漆或防腐涂料,防止雨水进一步侵蚀。
检查结构焊缝有无裂纹,特别是受力关键部位,发现问题及时补焊,确保结构强度。
排水系统维护
清理吊机行走轨道、平台、操作室周边的排水沟、排水孔,确保雨水能快速排出,避免积水浸泡设备底座、轨道或渗入电气部件。
对吊机的集水井(如有)检查排水泵是否正常工作,加注润滑油,确保雨季积水能及时抽排。
二、电气系统防护
防水密封检查
检查电气控制柜、配电箱的密封性能,更换老化的密封条,确保柜门关闭后无雨水渗入;户外电气元件(如电机、传感器、接线盒)需加装防水罩或防护套,接头处用防水胶带密封。
检查电缆线有无破损、老化,外皮开裂处需包裹绝缘防水胶带,电缆接头避免直接暴露在雨中,必要时采用防水接线盒。
绝缘测试与接地保护
雨季前对吊机电气系统进行绝缘电阻测试(如电机、电缆、控制回路),确保绝缘值符合安全标准(一般≥0.5MΩ),防止因潮湿导致绝缘下降引发漏电。
检查接地装置是否牢固,接地电阻是否符合要求(通常≤4Ω),确保漏电时能快速导入大地,保护操作人员和设备安全。
电气元件防潮
在电气控制柜、操作室内放置干燥剂(如硅胶干燥剂),降低内部湿度;潮湿严重时可加装小型除湿机或加热装置(如加热板),防止元件受潮短路。
雨后开机前,先检查电气系统有无受潮、积水,必要时用吹风机吹干后再启动。
三、运行机构与传动系统防护
制动系统防潮
检查制动器(如行车制动、回转制动)的刹车片、制动轮,清理表面油污和锈迹,确保制动灵敏;雨季制动系统易受潮,需定期测试制动效果,防止因潮湿导致制动失效。
对制动液压系统,检查液压油的油位和品质,更换老化的密封圈,防止雨水混入液压油导致系统故障。
润滑系统维护
对吊机的各传动部位(如齿轮、轴承、链条、钢丝绳)加注抗水型润滑脂(如钙基润滑脂、锂基润滑脂),形成油膜隔绝雨水,防止锈蚀和磨损。
检查钢丝绳的磨损、断丝情况,雨后及时用干布擦拭,涂抹钢丝绳专用防锈油脂,避免雨水侵蚀导致钢丝绳锈蚀断裂。
行走与回转机构检查
检查行走轮、轨道的接触情况,清理轨道上的淤泥、杂物,雨后轨道易打滑,可在必要时涂抹防滑剂;回转支承部位需加注足量润滑脂,防止雨水进入导致卡滞或磨损。
四、操作与安全管理规范
作业前检查
雨季作业前,操作人员需确认天气预报,遇暴雨、雷电、大风(超过吊机允许风速,通常≥10.8m/s)等恶劣天气,严禁作业,将吊机停放在安全区域,起重臂收回、吊钩升至最高处,切断电源。
每次开机前,检查各机构运行是否正常(如起升、变幅、回转、行走),制动、限位装置(高度限位、幅度限位、力矩限制器)是否灵敏,确认无异常后再作业。
作业中防护
雨季能见度低时,需开启吊机警示灯、照明灯,必要时配备对讲机等通讯设备,确保指挥信号清晰;起吊重物时,需缓慢操作,避免因地面湿滑或设备受潮导致意外。
操作人员穿防滑鞋,操作室地面铺设防滑垫,防止滑倒;避免在积水区域行走或停留,防止触电或绊倒。
定期维护与记录
制定雨季专项维护计划,每日检查设备关键部位(电气、制动、润滑),每周进行一次全面排查,记录问题及处理情况,确保隐患及时整改。
对操作人员进行雨季安全培训,强调防水、防滑、防漏电等注意事项,熟悉应急处理流程(如漏电、设备卡滞、暴雨撤离等)。
五、应急措施
突发暴雨/雷电应对
作业中突遇暴雨或雷电,立即停止作业,将吊机停靠在无积水、远离高压线和建筑物的区域,收回起重臂,切断总电源,操作人员撤离至安全地带。
暴雨后检查设备有无积水、电气短路、结构变形等情况,经专业人员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。
故障应急处理
若发生漏电、制动失效等故障,立即切断电源,设置警示标志,严禁非专业人员操作,联系维修人员处理,避免故障扩大引发安全事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