轮胎式起重机是一种机动性强、适用于多种场地的起重设备,但其作业过程涉及高空、重载及机械操作,存在一定安全风险,使用时需严格遵循以下注意事项:
一、作业前准备与检查
设备状态检查
检查轮胎气压是否符合标准(不同载荷下需调整气压,避免超载或气压不足导致爆胎),轮胎磨损程度(花纹深度需≥3.2mm,避免裂纹、鼓包),轮毂螺栓是否紧固。
检查起重机构:钢丝绳有无断丝、磨损、锈蚀(断丝数超过10%需更换),绳卡固定是否牢固;吊钩有无裂纹、变形,钩口保险装置是否完好;卷筒、滑轮有无磨损或卡滞。
检查液压系统:油箱油量是否充足,液压油是否变质(正常为淡黄色,发黑或乳化需更换),管路有无泄漏,液压泵、油缸工作是否正常(无异常噪音、卡顿)。
检查制动系统:行车制动(脚刹)、驻车制动(手刹)是否灵敏可靠,制动踏板行程是否正常;回转制动、变幅制动是否有效,确保重物停稳后不滑动。
检查仪表与安全装置:操作室仪表盘显示是否正常(如吨位限制器、高度限位器、幅度指示器),报警装置(超载、超幅时)是否灵敏,应急停止按钮是否有效。
作业环境确认
选择坚实平整的场地(地面承载力需≥设备额定压力,松软地面需铺垫钢板或枕木,避免支腿下沉),远离深坑、沟坎、高压线(与高压线距离需符合安全规范:1kV以下≥1.5m,1-10kV≥3m)。
确认作业区域无障碍物(如树木、建筑物),上方无架空线缆或低垂物,避免回转、变幅时碰撞;恶劣天气(暴雨、大风≥6级、浓雾能见度<10m)禁止作业。
划定作业警戒区,设置警示标志(如“禁止入内”“注意吊物”),安排专人监护,防止无关人员进入。
二、作业中操作规范
起重作业基本准则
严格遵循“额定载荷”限制,禁止超载(需结合幅度、臂长确认实际允许载荷,参考设备参数表,吨位限制器报警时必须立即停止起吊)。
起吊前试吊:将重物吊离地面10-30cm,停留3-5秒,检查制动、支腿、钢丝绳是否正常,确认无误后再继续起吊;起吊时吊钩需垂直正对重物重心,避免斜拉歪吊(斜拉易导致钢丝绳断裂、设备倾覆)。
吊物时保持重物平稳:起升、下降速度均匀,避免急停、急起;回转、变幅操作缓慢进行,防止重物摆动产生离心力,导致设备失稳。
禁止“多机抬吊”(除非设备设计允许且有专项方案),单台设备起吊时,重物下方严禁站人,吊物不得从人员上方经过。
支腿操作要点
作业前必须伸出全部支腿,调整支腿使机身水平(通过水平仪观察,倾斜度≤1°),支腿垫板需与地面紧密接触(面积足够大,防止下陷),伸出支腿后需锁定,并用销子固定。
收回支腿前,需确认吊臂已收回、重物已卸下,且操作室无人;支腿收回后,检查是否完全复位,避免行驶时支腿拖地。
吊臂与回转操作
吊臂伸缩、变幅时,需缓慢操作,避免猛拉猛推;臂长和幅度需匹配载荷(臂越长、幅度越大,允许起重量越小,需参考设备载荷曲线图)。
回转作业时,需确认吊臂下方及回转半径内无障碍物,先鸣笛示意,再低速启动,避免急停急转(防止重物摆动过大导致设备晃动);禁止在吊物悬空时调整支腿。
吊物悬空时,操作人员不得离开操作室,禁止进行维修、调整操作;如需临时停留,需将吊臂放在稳定位置,制动锁死。
三、行驶与转移注意事项
场地行驶要求
行驶前需收回吊臂(降至最低位置)、吊钩(挂在挂钩上)、支腿,确保整机重心稳定;关闭取力器,切换至行驶档位。
行驶速度:在平坦路面≤30km/h,崎岖路面≤10km/h,转弯时减速(≤15km/h),避免急刹导致重物移位或设备侧翻。
长距离转移时,需用拖车运输(避免轮胎过度磨损),运输前固定好吊臂和车身,防止颠簸松动。
四、作业后维护与安全管理
设备停放与清洁
作业结束后,将设备停放在平坦坚实的场地,收回吊臂、吊钩,将支腿完全收回,拉手刹并垫轮挡;关闭发动机,拔下钥匙,锁好操作室。
清洁设备表面油污、泥土,尤其是轮胎花纹内的石子需清理(避免行驶时爆胎);检查钢丝绳、吊钩有无残留杂物,涂抹润滑脂防锈。
定期维护与记录
按照设备说明书定期保养:每日检查轮胎、制动、液压油;每周检查钢丝绳润滑、各连接螺栓紧固性;每月检查液压系统滤芯、制动片磨损情况。
建立设备台账,记录每次作业时间、载荷、故障及维修情况,及时发现潜在问题(如频繁漏油可能提示液压系统故障)。
人员资质与应急处理
操作人员必须持有效证件上岗,严禁无证操作或非本岗人员擅自操作;作业前需进行安全培训,熟悉设备性能及应急措施。
遇突发情况(如钢丝绳断裂、支腿下沉、制动失效),立即按下应急停止按钮,组织人员撤离;若吊物坠落,严禁盲目施救,需待设备稳定后再处理。